首页
目录
说道说到
健康养生
修心经咒
原创音乐
翻唱歌曲
十周年庆
会员
阿峰血糖
敏儿血压
磊子血糖
云岩血糖
注册登陆
在线编辑
首页
目录
说道说到
健康养生
修心经咒
原创音乐
翻唱歌曲
十周年庆
会员
注册会员
会员登陆
阿峰血糖
敏儿血压
磊子血糖
云岩血糖
建华血糖
编辑文章
日期
20250324
标题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四季养生法
分类
健康养生
置顶
内容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四季养生法
【导读】
四气,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之气。调神,即调养精神。大论,则说明了本篇内容的重要性。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与自然界的四时之气相通,必须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此外,精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所以人应当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并调养好心神。
本篇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论述在一年四季中适应气候变化而调养形体和精神的方法;二、指出四时的异常气候对人体的消极影响;三、指出违反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所导致的伤害;四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
【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①。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②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③。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⑤。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⑥。奉收者少。
秋三月,此谓容平⑦。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⑧,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⑨。奉生者少。
【注释】
①发陈:推陈出新。②被发:披散开头发。被,同"披"。③寒变:夏季所患寒性疾病的总称。④蕃( fan )秀:草木繁茂,华美秀丽。秀,华美。⑤华英成秀:这里指人的容貌面色。⑥痎( jie )疟:疟疾的总称。⑦容平:盛满,草木到秋天已达成熟的景况。⑧飧( sun )泄:完谷不化的泄泻。飧,本意为夕食。⑨瘘厥:四肢枯痿,软弱无力。
【译文】
春季三个月,是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的时节。天地之间富有生气,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神志随春天的生发之气而畅然勃发。神志活动要顺应春生之气,而不要违逆它。这就是适应春季的气候,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伤肝脏,使得供给夏季长养之气的能力减弱,这样的话,夏季就会出现寒性病变。
夏季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节。此时,天气沉降,地气升腾,天地之气相互交融,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旺盛。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保持情绪怡悦,不要愤怒,使面容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秀美。要使气机宣泄,通畅自如,精神饱满,对外界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就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伤心脏,使得供给秋天收敛之气的能力减弱,这样的话,秋天就会患上疟疾。
秋季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成熟,平定收敛的季节。此时,天气劲急,地气清肃,人们应早睡早起,起床的时间应与鸡鸣的时间一致。保持情绪的安宁,减轻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侵害。要收敛神气,不急不躁,以使秋季的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清肃。这就是与秋季的特点相适应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伤肺脏,使得供给冬藏之气的能力减弱,这样的话,冬季就会发生飨泄病。
冬季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季节。此时,水寒成冰,大地冻裂,不要扰乱体内的阳气,人们应该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时再起床。要使思想情绪平静伏藏,好像心里很充实又不露声色。心中好像感到非常满足,还要躲避寒冷,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而令阳气耗损。这就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之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些方法,就会损伤肾脏,使得供给春生之气的能力减弱,这样的话,春天就会发生瘘厥病。
【原文】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①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②。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③,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④,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⑤。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⑥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⑦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⑧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⑨。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⑩。夫四时阴阳1①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1②,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1③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1④。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注释】
①天明:天气清洁光明。张介宾:"惟天藏德,不为自用,故日往月来,寒往暑来,以成阴阳造化之道。设使天不藏德,自专其明,是则大明见则小明灭,日月之光隐矣,昼夜寒暑之令废,而阴阳失其和矣,此所以大明之德不可不藏也。所喻之意,盖谓人之本元不固,发越于外而空窍疏,则邪得乘虚而害之矣。"②空( kong )窍:即孔窍。空,孔,洞。③不精:"精"与"晴"通,即不晴。④不施( yi ):不得生长延续。⑤菀( yu )稿不荣:生气蓄积不通而枯槁失荣。⑥"天地"之句:春、夏、秋、冬不能保持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⑦未央:即不到一半。⑧少阳:指与春季相应的机能。根据阴阳学说春季为少阳,夏季为太阳,秋季为少阴,冬季为太阴。⑨内洞:内里空虚。洞,空虚。⑩独沉:一作"浊沉",功能低下。1①四时阴阳: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变化和一年阴阳变化规律。1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保养心肝,秋冬保养肺肾。1③坏其真:"真"有"身"义,即坏其身。1④内格:古病名。即关格,临床表现为水谷不入(关闭),二便不通(阻格)。
【译文】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着清净光明的生生之德,运行不止,所以能永远保持它内蕴的力量而不会衰弱消亡。如果天气阴晦,日月就会失去光辉,阴霾邪气也会乘虚而入,酿成灾祸。这样就会导致阳气闭塞不通,沉浊的地气遮蔽光明。云雾弥漫,地气不得上应于天,甘露也就不能降下了。天地之气不能交融,万物的生命就不能成长,就连自然界里的名果珍木也会枯死。邪恶乖戾之气不能发散,风雨失节,甘露当降而不降,草木得不到滋养,就会失去生机,茂盛的禾苗也会枯竭凋败。狂风时时侵袭,暴雨不断袭击,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命在生长的中途就死亡了。只有圣人能顺应自然的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体就不会患严重的疾病。如果万物也能顺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那么它的生气就不会衰竭。
如果违背了春生之气,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就会导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如果违背了夏长之气,太阳之气就不能生长,就会引发心气衰竭。如果违背了秋收之气,太阴之气就不能收敛,就会因为肺叶焦热而胀满。如果违背了冬藏之气,少阴之气就不能潜藏,就会导致肾气不能蓄藏,出现泻泄等疾病。一年四季的阴阳变化,是万物的生命之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这样就能符合养生的根本规律。与万物一同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循环中运动发展。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损坏人体的本元,使身体受到伤害。所以说,阴阳四时的变化,既是万物生长的由来,又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背了它,就会发生灾害。顺应了它,就不会患上重病,这样才可以说是真正懂得了养生之道。对于这种养生之道,只有圣人能够切实奉行,愚人却会经常违背。对于四时的阴阳变化规律,顺应了就能生存,违背了就会死亡。顺应了它,人体就会健康;违背了它,人体就容易患病。如果不顺应这一规律,反而违背四时的阴阳变化,就会使身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而生病,病名叫关格。
所以,圣人不是等到生病之后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先预防。这就像治理动乱,不是在动乱已经发生了再去治理,而是在动乱发生之前就先防止。这里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疾病已经发生,然后再去治疗,动乱已经发生了,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口渴了才去挖井,临上战场才去铸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视频
音频
歌词
图片
供品
作者
道一
Copyright © 2005-2025
PanYunFeng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20240179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