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目录
说道说到
健康养生
修心经咒
原创音乐
翻唱歌曲
十周年庆
会员
阿峰血糖
敏儿血压
磊子血糖
云岩血糖
注册登陆
在线编辑
首页
目录
说道说到
健康养生
修心经咒
原创音乐
翻唱歌曲
十周年庆
会员
注册会员
会员登陆
阿峰血糖
敏儿血压
磊子血糖
云岩血糖
建华血糖
编辑文章
日期
20250324
标题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疾病从哪里来
分类
健康养生
置顶
内容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疾病从哪里来
【导读】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框架,为后世中医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内容涵盖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等多方面知识,许多理论和观点至今仍具重要指导意义,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为中医从业者必读之书。
《金匮真言论篇》主要介绍了四时气候变异能够影响人体脏腑而发生疾病,阐述了人体五脏与四时、五行、五方、五色、五窍、五体、五味等之间的密切联系,彰显了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同时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做了理论铺陈。
【原文】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译文】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方之风,人体的经脉病变又会产生五风,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八风作为外界的致病邪气,会侵入人体经脉,触动五脏引发病变。所谓“四时之胜”,即春木之气克制长夏土气,长夏土气克制冬水之气,冬水之气克制夏火之气,夏火之气克制秋金之气,秋金之气又反过来克制春木之气,这就是四季五行相克相制的规律。
【解读】这段论述揭示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核心思想。自然界八方之风对应人体经络系统,四季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相克规律不仅主导着自然界的季节更替,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春木克长夏土、长夏土克冬水、冬水克夏火、夏火克秋金、秋金克春木的循环制约关系,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也为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外界邪气突破人体防御,就会沿着经络传导,最终扰动五脏功能而致病,这提示着养生需顺应四时规律,注重季节交替时的身体调适,通过把握五行生克关系来预防疾病,维系人体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这种整体观体现了中医预防为主、治未病的核心思想。
【原文】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译文】东方之风对应春季,其致病易影响肝脏,病理反应显现在颈项部位的腧穴;南方之风对应夏季,致病易扰动心脏,病候体现在胸胁区域;西方之风对应秋季,致病易伤及肺脏,症状显露于肩背的腧位;北方之风对应冬季,致病易侵犯肾脏,病征表现在腰股部位;中央方位属土,对应脾脏,病理变化可从脊柱周围的腧穴观察到。
【解读】这段论述以五方(东、南、西、北、中)与四季(春、夏、秋、冬、长夏)的时空框架为核心,构建了自然气候与人体脏腑、体表腧穴的联动系统。东风、南风、西风、北风及中央土气分别对应肝、心、肺、肾、脾五脏,揭示外感风邪的季节性致病规律——春季东风携生发之气,若过盛则肝木失调,通过颈项腧穴(如风池、风府)反映病理;夏季南风炎热,易致心火亢逆,胸胁部位(如膻中穴)成为病邪外显之窗;秋季西风肃杀,肺金受邪则肩背(如肺俞穴)出现异常;冬季北风凛冽,肾阳受损则腰股(如肾俞、环跳)显现病候;中央土气主运化,脾虚失健时脊柱周围(如脾俞、脊中)则成病理反应区。这种“五方-季节-脏腑-体表”的全息映射,既是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配属肝心脾肺肾)的实践延伸,也为中医诊断提供了“外察体俞、内究脏腑”的辨证逻辑,强调通过体表特定部位的异常变化推断内脏病变,同时提示养生需顺应四时风向特点,强化相应体表腧穴的防护,从而在“天人相应”的宏观视野下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
【原文】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译文】因此,春季的邪气致病多显现在头部,夏季的邪气致病易深入内脏,秋季的邪气致病常发于肩背部,冬季的邪气致病则多累及四肢。
【解读】这段论述进一步深化了四时气候与人体病位的对应规律,揭示了季节特性与病邪传变的动态关系。春季阳气升发,风邪上扰,故病位多在头部(如头痛、眩晕);夏季炎热,暑湿内蕴,邪气易直中内脏(如心火亢盛、脾胃湿热);秋季燥金当令,肺气宣降失常,肩背作为肺之俞域(如咳嗽、肩背僵痛)成为外邪侵袭的窗口;冬季寒凝气滞,肾阳主温煦之力受遏,气血难达四末,故四肢(如关节冷痛、手足不温)首当其冲。这种“春头、夏脏、秋肩背、冬四肢”的病理定位,既体现了“天人同构”下外邪随季节特性选择病位的规律,也暗合中医“邪气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观——不同季节人体相应部位的阳气状态存在盛衰周期,如春季肝阳升发过度则头部卫外不固,冬季肾阳不足则四肢失于温养。由此提示养生需遵循“春护头颈防风、夏调心神防暑、秋养肩背润燥、冬暖四肢御寒”的时序法则,通过顺应四时气机变化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实现“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
【原文】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译文】因此春季多易患鼻塞流涕、鼻出血等症,仲夏时节常见胸胁部疾患,长夏季节多发腹泻、里寒证,秋季容易感染风邪引发疟疾,冬季则多发关节痹痛、四肢厥冷等病症。
【解读】这段文字系统归纳了四时气候特性与易发疾病的对应规律,深刻体现了中医“因时致病”的发病观。春季风阳升发,肝气应时而旺,若升发太过则血随气逆,上冲鼻窍导致鼽衄(鼻塞鼻衄);仲夏暑热炽盛,心火当令,热邪壅滞胸胁气机,易现胸胁胀痛、心悸烦闷;长夏湿土主令,脾阳易为湿困,运化失司则生洞泄(水样腹泻),寒湿内侵中焦则见腹痛畏冷;秋季燥金肃杀,肺卫不固,风寒邪气乘虚客于半表半里,正邪交争而发寒热往来的风疟;冬季寒水闭藏,肾阳温煦之力减弱,寒邪凝滞经脉则关节痹痛,阳气不达四末则手足厥冷。这种“四时—病证”的对应关系,既反映了五运六气(风、暑、湿、燥、寒)对不同季节人体气血运行的影响,也揭示了脏腑功能随季节更替产生的虚实变化——如春之肝阳亢、夏之心火盛、长夏之脾湿困、秋之肺气虚、冬之肾阳衰,皆为外邪侵袭的内在病理基础。由此强调“治未病”需遵循四时养生法则:春宜平肝疏风、夏当清心防暑、长夏重在健脾化湿、秋需润肺固表、冬必温肾通阳,通过调和脏腑阴阳以应天时,方能抵御外邪,维系“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原文】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飱泄而汗出也。
【译文】因此冬季不过度施行导引按摩(以固护阳气),来年春季就不会出现鼻塞出血;春季颈项部位不生病变,仲夏时节胸胁就能安康;长夏季节不患腹泻里寒,秋季便能抵御风疟侵袭;冬季不出现关节痹痛、四肢厥冷或完谷不化的泄泻,体表也不会有异常汗出。
【解读】这段论述通过四时节序的递进关联,构建了“冬养则春安、春护则夏宁、夏调则秋稳、秋固则冬健”的疾病预防链,深刻阐释了中医“治未病”的时序性防治智慧。冬季闭藏之时节制导引按摩(按蹻),意在守护肾中阳气,避免扰动蛰伏之精,使春生之气得以顺畅升发,从而预防肝阳上亢引发的鼻衄;春季养护颈项(肝之俞域)抵御风邪,可保障心气夏季在胸胁的正常输布;长夏调理脾土健运、祛除寒湿,能维护肺气秋季抗邪之力,阻断风疟发生;秋季固护体表抵御外邪,可助肾阳冬季温煦四肢,避免痹厥飱泄。这种“前一季节养生为后一季节防病筑基”的链条式思维,既体现了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时序能量传递规律,更揭示了人体阴阳消长与自然气候周期的高度协同——冬季潜藏充足则春生有源,春生有序则夏长有度,夏长和缓则秋收有成,秋收坚实则冬藏有本,形成“四时阴阳环”的生态健康模型。其核心在于通过顺应四时规律调节人体气机,在邪气未发之前截断传变路径,最终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养生境界。
【原文】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译文】精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因此善于固守精气之人,春季不易患温热性疾病;若夏季暑热时汗液排泄不畅,到秋季就会形成寒热交替的风疟之症。
【解读】这段论述从“精为身本”的核心命题出发,构建了精气盛衰与四时发病的内在逻辑链。精作为先天肾精与后天水谷之精的聚合体,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更是抵御外邪的正气源泉——冬季闭藏精气充实,则春生之时肝木得肾水滋养而不过亢,卫外之力强盛,故能抵御春温时邪;反之,若夏季违背“使气得泄”的养生原则,汗孔闭塞导致暑湿郁闭体内,伏邪至秋遇风邪引动,则发为往来寒热的风疟,此过程既揭示了“冬藏精—春抗温”“夏疏泄—秋防疟”的跨季节病理因果关系,也暗含“邪伏体内—时令触发”的伏气发病机制。其深层机理在于人体阴阳与自然气化的共振:冬季属阴主藏,精足则阴能制阳,避免春阳化热为病;夏季属阳主散,汗出则阳气得宣,防止湿热内蕴成邪,这种“精—气—汗”的调控体系,实质是通过维护阴阳动态平衡来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防治目标,为中医“冬病夏治、春病冬防”的时序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原文】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译文】所以说阴中有阴,阳中亦有阳。从清晨到正午,属于自然界阳气中的阳中之阳;正午至黄昏,虽仍属阳气范畴,却为阳中之阴;日落到半夜,属于阴气中的阴中之阴;后半夜至黎明,虽属阴气范畴,却为阴中之阳。人体的阴阳变化也与之相应。
【解读】这段论述通过昼夜四时的阴阳消长规律,揭示了阴阳学说“阴阳互含、动态转化”的本质特征。将一昼夜划分为四个时段:清晨至正午(平旦至日中)阳气渐盛至极,属“阳中之阳”,对应人体阳气升发、机能活跃;正午至黄昏(日中至黄昏)阳气始衰而阴气初萌,属“阳中之阴”,提示人体当由动转静、收敛阳气;日落后至子夜(合夜至鸡鸣)阴气隆盛,属“阴中之阴”,要求人体深度入静、固守真阴;子夜至黎明(鸡鸣至平旦)阴气渐退而阳气始生,属“阴中之阳”,象征阴尽阳生的转折阶段。这种“阴阳之中复分阴阳”的精细划分,不仅构建了时间医学的框架——如正午阳气鼎盛时宜养心、子夜阴气至极时宜养肾,更深刻阐释了人体阴阳随天象节律波动的生理规律:晨起肝阳升发助思维敏捷,午后心阳收敛利养神安志,入夜肾阴充盛促修复再生,黎明肺气肃降启新陈代谢。其核心在于强调“顺时调阴阳”的养生法则:日间活动需顺应阳气的升发与衰减节奏,夜间休养当遵循阴气的蓄积与转化规律,通过把握阴阳渐变节点(如黄昏阳转阴、黎明阴转阳)调整起居饮食,使人体生物钟与天地阴阳振荡同步共振,最终实现“与天地同纪”的健康状态。
【原文】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译文】论及人体的阴阳划分,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躯干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若细化到脏腑,五脏(肝、心、脾、肺、肾)属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阳。若要探究阴中之阴、阳中之阳的深意,在于指导疾病诊治:冬季病位多在阴分,夏季病位多在阳分;春季病邪易袭阴经,秋季病邪多犯阳经,需根据病变部位施行针灸砭石治疗。具体而言,背部属阳,其中心为阳中之阳(火性炎上),肺为阳中之阴(金性肃降);腹部属阴,其中肾为阴中之阴(水性沉潜),肝为阴中之阳(木性升发),脾为阴中之至阴(土居中央,转运四方)。这种多层次阴阳划分,体现了人体结构与自然界的表里、内外、雌雄(动静)相互对应的整体观,最终与天地阴阳规律相契合。
【解读】此段通过“阴阳之中复分阴阳”的辩证思维,构建了人体结构与自然法则的全息对应模型。在空间维度上,体表—体内、背—腹的阴阳二分法,奠定了“外感病邪由阳入阴”“内伤疾病从阴透阳”的病理传变认知基础;脏腑维度中五脏(阴)主藏精、六腑(阳)主传化的功能特性,揭示了“阴静阳躁”的生理规律。更深层的阴阳细分——如心属阳中之阳(对应夏日之火)、肺属阳中之阴(对应秋日之金)、肾属阴中之阴(对应寒冬之水)、肝属阴中之阳(对应春木之萌)、脾属阴中之至阴(对应长夏之土),既是五行学说与阴阳理论的深度融合,也反映了脏腑特性与四时气化的共振关系。这种分类对临床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冬季肾病多涉阴分,宜灸关元(阴中求阳);夏季心病多涉阳分,当刺大陵(泻心火);春季肝病需疏泄阴中之阳,取太冲调气;秋季肺病当清肃阳中之阴,选尺泽润燥。而脾作为“至阴”之脏,居于阴阳交汇之枢,提示调理中焦需兼顾升降(如针刺足三里配三阴交)。最终,人体通过“背应天阳、腹应地阴”的空间布局,实现“脏腑—经络—体表”与自然阴阳消长的动态同步,这正是“天人同构”思想在医学中的极致表达,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提供了哲学与生理学的双重支撑。
【原文】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译文】黄帝问:五脏与四季相应,是否各有其对应的自然属性与关联体系?岐伯答:确实如此。东方属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贮藏精气于肝,病变易引发惊悸。在五味中对应酸味,在物类中类比草木,在家畜中对应鸡,在五谷中对应麦,与四季相应则天体为木星(岁星),因此春季病气多显现在头部。在五音中对应角音,在河图数理中为八,故可知肝病多表现在筋脉,其气味为臊腥。
【解读】此段通过五行学说构建了“肝—东方—春”的全息对应模型,以“取象比类”的思维将人体肝脏与自然界的方位(东)、颜色(青)、季节(春)、天体(木星)、谷畜(麦/鸡)、音律(角)、数字(八)、气味(臊)等要素系统关联,形成中医特有的“脏象”理论体系。肝属木,其性升发如春气,故病理上易见惊骇(肝主魂,魂不安则惊)、筋急(肝主筋)等症;目为肝之窍,临床目赤干涩多从肝论治;酸味入肝(如白芍柔肝),岁星(木星)运行周期则与肝气盛衰存在古代占星学层面的联动认知。这种多维度的对应关系不仅为“望色诊病”(面青多肝病)提供依据,更通过“春气在头”揭示肝阳上亢致头痛眩晕的发病机理,而“数八”源自河图“三生木,成数八”的生成数理,暗示肝气调达需顺应木性生发规律。整体上,此模型将人体微观脏腑与宏观宇宙规律相贯通,既指导着“春季养肝食麦忌风”的养生实践,也为针灸取穴(如肝经太冲穴)、方剂配伍(如酸枣仁汤安肝魂)奠定了理论基础,彰显了中医“天人同构”思想下“以自然解人体”的整体医学观。
【原文】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译文】南方对应赤色,与心脏相通,心脏开窍于舌,精气内藏于心,因此心脏病变可影响五脏。在五味中对应苦味,在物类中类比火,在家畜中对应羊,在五谷中对应黍,与四季相应则天体为火星(荧惑星)。由此可知心病多表现在血脉。在五音中对应徵音,在河图数理中为七,其气味为焦糊。
【解读】此段以“心—南方—夏”为核心,通过五行学说构建了心与自然界多维度的联动体系。心属火,主血脉而司神明,其赤色应火性炎上,苦味(如莲子心)能清心降火,黍(黄米)色红入心可养气血,羊性温补助心阳(如当归羊肉汤),荧惑星(火星)红光荧荧正应心火之象。心开窍于舌,故舌红、生疮多责之心火亢盛;“病在五脏”突显心为“君主之官”的核心地位——心气失调则肝失疏泄、脾失统血、肺失治节、肾失气化,如心火下移小肠可见尿赤,上扰心神则致失眠。徵音属火,其声激越可调心气之亢抑;数七源于河图“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暗含心气需水火既济(肾水制心火)以达平衡;焦臭对应心火过亢之证(如口舌焦燥),提示临床可据气味辨病。此模型既解释了夏季暑热易致心悸、脉数等心病机理,也指导着“夏季养心宜食苦”(苦瓜清心)、避暑护阴(防汗多伤心液)等养生实践,更通过“舌为心苗”发展出舌诊(舌尖红为心火)这一独特诊断方法,体现了中医“以象测藏、以自然喻人身”的整体思维。
【原文】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脊。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译文】中央方位对应黄色,与脾脏相通,脾开窍于口,精气内藏于脾,故脾病易影响脊柱。在五味中对应甘味,在物类中类比土,在家畜中对应牛,在五谷中对应稷(小米),与四季相应则天体为土星(镇星)。由此可知脾病多表现在肌肉。在五音中对应宫音,在河图数理中为五,其气味为芳香。
【解读】此段以“脾—中央—长夏”为轴心,构建了脾土与天地万象的全息关联体系。脾属土,主运化而统血,其黄色应土德厚载,甘味(如甘草、大枣)能补益中气,稷(小米)色黄养脾,牛性温顺(如牛肉汤)可健脾胃,镇星(土星)运行稳健正应脾土“运化四方”之职;脾开窍于口,故口淡、口甜等症多责之脾虚湿困;“病在脊”因脾主肌肉而脊柱为躯干支撑,脾虚则脊背酸软无力;“病在肉”提示肌肉萎软、水肿皆与脾失健运相关。宫音浑厚平稳,可调中焦气机升降;数五源自河图“天五生土”,象征脾土居中央而调和四脏;香气对应脾之健运(如砂仁芳香醒脾),反推体臭秽浊则示脾湿浊滞。此模型不仅阐释长夏湿重易致脾病(如腹泻纳呆)的机理,更指导“四季脾旺不受邪”的养生要义——日常食黄(南瓜)、味甘(山药)以实脾,按揉脊背(脾俞穴)以助运化,闻香(佩兰)以化湿醒脾,最终通过“培土生万物”的中焦调理,实现气血生化有源、五脏得养的全局健康,彰显中医“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核心思想。
【原文】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译文】西方对应白色,与肺脏相通,肺开窍于鼻,精气内藏于肺,故肺病易反映在背部。在五味中对应辛味,在物类中类比金,在家畜中对应马,在五谷中对应稻,与四季相应则天体为金星(太白星)。由此可知肺病多表现在皮毛。在五音中对应商音,在河图数理中为九,其气味为腥膻。
【解读】此段通过“肺—西方—秋”的五行框架,系统关联了肺脏与自然界的多维属性。肺属金,主气司呼吸,其白色应金性清肃,辛味(如生姜、薄荷)能宣肺散邪,稻谷色白(如粳米)可润肺生津,马性刚健(如马乳润燥)象征肺气宣发之力,太白星(金星)光辉清冷契合肺金肃降之性;肺开窍于鼻,故鼻塞、流涕多从肺论治;“病在背”因肺俞穴位于背部,外邪犯肺可致背寒痛;“病在皮毛”则因肺主卫外,皮毛不固则易感外邪(如风寒咳嗽)。商音清肃收敛,可调节肺气宣降;数九源于河图“四生金,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暗示肺气需宣肃相济以维持“水精四布”之能;腥臭对应肺病痰壅(如腥臭脓痰),成为辨证要点之一。此模型不仅诠释秋季燥邪伤肺(干咳少痰)的发病规律,更指导临床实践——外感初起邪在皮毛可用麻黄汤发汗宣肺,久咳肺虚则补太渊(肺经原穴),饮食宜增辛(如葱白通阳)以助肺气,同时通过“白色入肺”(如银耳、百合)的食疗原则润燥保津,体现了中医“治肺不远金”的辨证施治理念,以及“天人同气”下肺脏与秋令收敛特性的深度共鸣。
【原文】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译文】北方对应黑色,与肾脏相通,肾开窍于前后二阴(尿道与肛门),精气内藏于肾,故肾病易显现在骨骼间隙。在五味中对应咸味,在物类中类比水,在家畜中对应猪(彘),在五谷中对应豆类,与四季相应则天体为水星(辰星)。由此可知肾病多表现在骨骼。在五音中对应羽音,在河图数理中为六,其气味为腐浊。
【解读】此段以“肾—北方—冬”为纲,通过五行学说将肾脏与自然万象深度关联。肾属水,主藏精而司二阴,其黑色应水性沉潜,咸味(如海藻、牡蛎)能软坚入肾,豆类(如黑豆)形似肾而滋补肾精,猪性寒润(如猪肾粥)可补肾虚,辰星(水星)幽暗潜行正应肾水封藏之德;肾开窍于二阴,故尿频、遗精或便秘多责之肾气不固或肾阴亏虚;“病在谿”(谿指筋骨间隙)与“病在骨”皆因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骨痿髓减(如骨质疏松);羽音低沉深邃,可调节肾气之开阖;数六源于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暗含肾水需阴阳互济(肾阳蒸化肾阴)以维持生命原动力;腐臭对应肾浊不化(如尿毒症口有尿味),成为肾病晚期的重要体征。此模型不仅揭示冬季寒邪易伤肾阳(腰冷肢厥)的病理规律,更指导养生实践——冬令宜食黑(黑芝麻)、味咸适度(过咸反伤肾),艾灸关元以温肾,闻羽音(如流水声)以宁志,同时通过“二阴为肾之窍”发展出从二便察肾病的诊断法(如夜尿多属肾阳虚、便秘伴腰酸属肾阴亏)。整体上,中医通过“肾应冬水”的天人观,将封藏之性、蛰伏之态与人体养精蓄锐的冬季养生法则相统一,最终实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的治未病目标。
【原文】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逆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译文】因此精通脉诊的医者,必会审慎诊察五脏六腑的气机逆从(病理顺逆)、阴阳消长、表里关联、雌雄(动静)配合的规律,将这些法则内化于心神,使诊断思维与人体精微变化相契合。唯有资质契合者方可传授真谛,唯有心性纯正者才能授予精髓,如此方为医道真传。
【解读】这段论述凝练了中医诊断学的至高境界与传承伦理。从技术层面,强调脉诊绝非孤立切脉,而是以“五脏六腑—阴阳表里”为框架的系统辨证——通过脉象的逆从(如洪脉为邪盛之逆、缓脉为正复之从)判断病势进退,借阴阳盛衰(如浮沉脉辨表里)、雌雄动静(如滑涩脉察气血流动)剖析病机本质,最终将天地阴阳规律(如昼夜脉象变化)、脏腑生克关系(如肝病传脾之脉弦缓并见)与患者个体特征深度融合,达到“藏于心意”的直觉化诊断,这正是“医者意也”的实践诠释。从医道传承角度,“非其人勿教”警示医学精微关乎生死,须择仁厚敏悟者授业,避免技术滥用;“非其真勿授”则要求去伪存真,确保经典奥义不被曲解(如脉象“胃神根”的体悟需口传心授)。这种“技道双修”的理念,既要求医者以“合心于精”的专注力洞悉生命规律(如从脉象细微变化预判未病),更以“得道”为终极目标——将医学升华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使疗疾成为参悟天地之道的过程,最终实现《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医学理想。
视频
音频
歌词
图片
供品
作者
道一
Copyright © 2005-2025
PanYunFeng All rights reserved.
吉ICP备2024017963号